许多人说我老成,不苟言笑,怎么会的!十四五岁正是激情如熊熊烈火,热情似滔滔江水的时候,我怎么就老成了呢?但,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确实,我至少不会动不动就跟亲友拌嘴,再所谓的“叛逆期”里我从未表现过“叛逆”。究其原因,还是汪曾祺,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深刻地影响了我。
初二时胡乱写些东西,惜无师承,显得很散,而冗杂��嗦,老师建议我读汪曾祺,苦读好一阵子后,写了一篇练手。老师看毕,说“更��嗦了。”
这个怪老头的文章与选入教材的文章是格格不入。没有苦大仇深,没有惊天动地,亦没有最后一声大喊:啊!然后空发一阵好像很高深的议论。小说、散文总是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让我这个受过多年良好“语文教育”的人有些无所适从。他的《五味》、《故乡的吃食》、《昆明菜》之类,既没有人,也没有事,只是单纯地写这些吃食。这有什么劲啊!别说,多读读,好像有那么些味儿。细数一下:东北的李连贵大饼、北京的豆汁儿、无锡的炒鳝糊、广西的酸笋肉丝汆汤下面、贵州的鱼腥草、山东的锅盔……从北到南,自西向东,全国叫他吃了个遍!半夜被勾引得涎水直流,赶紧拿来一个咸鸭蛋解馋,却总感觉没有“高邮咸蛋”那样细腻,以致曾梦想周游全国。母亲问为什么,答曰“增长阅历”,“还有呢?”“吃!”
汪老小说中,常可以嗅到旧社会的气息,阴湿的江阴小镇,店面灰暗的保全堂,落魄的“岁寒三友”,憨憨的明子,古怪的高北溟……当然,也有开国后的羊舍一夕,在油中滋滋作响的黄油烙饼,被污蔑的沈沅……,都是那样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事物。有些作家认为旧社会是落后的,“文革”是残酷的(的确如此),就主观的把丑处放大,胡乱推出来一些丑陋不堪、难以入目的浆糊,义正言辞地告诉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汪老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坐下来,一张一张地给你看过去的写照,自己在一旁静静地解说……却更让人心动。我的老成,也许是从此而来吧。
在滔滔不绝的热情的骇浪中,理智的孤帆不知何时就会被一个浪头打翻,所幸青春得遇汪老,他的幽默,他的恬淡,他的中正平和,使我的河流改道,山川变色,既不失大江东去的豪放,又不失小桥流水的细敏,使我一个为学业所累的学生,可以学会细嗅生活,品味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