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柳暗花明的便是先秦那淳朴的民风;踏过千年的滚滚红尘,源头处便是《诗经》那闪耀着的华夏文明。《诗经》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不自觉地打开了那千年古卷,诵读《诗经》中的文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短短几行简短的文字中,却把一幅温婉女子在...
《诗经》有爱情,有战争,有劳作。各种题材,多种手法。想来,它的颜色必定是五彩的。但就这样下定义,对它来说太草率了点吧,我必须要找个颜色为它冠名,那便是:热烈的红。它的情感,非爱之深切,便是恨之入骨。还记得在城楼边苦等男子的姑娘吗?还记得使尽浑身解数追求淑女的失眠者吗?或者又是在乡间小路一见钟情,相视...
一个柔弱之身的白衣书生,一个慷慨就义的革命英雄,他,就是瞿秋白。秋白的文才折服了一代人。黄埔军校,上海大学的讲台上都有他的身影。学生们求知若渴的大眼睛与坐无缺席的讲堂,无不衬托出他那熠熠闪光的才华。秋白热爱文学,喜爱探索知识带给他的欢乐。他一生可以浸泡在书斋里,伴着书香气息,创作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学。...
今年的跳蚤市场可谓是“盛大”,初中高中一起合办,可见公益之心世人皆知。对于公益,其实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起。在小区里,我和一位英美混血的小女孩,通过义卖手工饼干为太阳村的小朋友筹钱。同时,我也深知公益的重要性。就好比太阳村,那里的孩子都是罪犯的子女,父母皆因为在服刑致使孩子...
东晋太元年分,乱世。天下苍生往来奔波,朝廷内外荒诞腐朽。他,陶渊明,为了家庭生计趟入社会的泥潭,却在泥潭的污浊前望而却步。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心心念念的大好河山竟是用如此朽木枯株搭建而成的,于是,在良心的驱动下,他毅然决然地辞官归乡。在乡间的山河田野中他畅快自在,无拘无束。时而恒鞭策马,时而仰天啸...
为什么我们会去《诗经》里寻找美?这个世界以“美”为主题的书数不胜数,为什么《诗经》能够流传百世?我想,这个问题很多人是不屑于回答的,甚至认为这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去探讨。因为答案就摆在眼前:《诗经》对于“美”的认知最为深刻,除此之外,还语言优美直率。就拿《...
学了一周《诗经》,开始想想还怪神奇,只是几首诗而已,不至于那么久的时间都泡在“关关雎鸠”中。两天,三天过去了。我发现,听了古人的诗不如听别人唱,更有种向往的感觉。悠扬的长笛,深思,更深的意境,更深的我。但这结束了吗?如同曲一般的美感维持了一阵子,但又全无了。当我发现了,曲只是...
我坐在我的船上,而船在浅滩上,清风拂过,海波未兴。零我站在那里,等着谁去吃饭。成群结队的同学与我擦肩而过,掺着嬉笑的声音,如银铃般清脆,回荡在走廊里,散在学校内,与空气相融。他们带起的阵阵风,吹过我的脸庞,穿入到我的脑海之中,其中夹杂着难以形容的味道。我想抓住它,它却从指缝中逃脱,我想击碎它,又拿它...
听,我们吟咏诗经。在口中吟唱,在心头感悟。在这一场去往诗经世界的旅途中,一路走走停停,便有了新的理解。渐渐的,发现了现代人迷失的诗意与情怀,一去不复反了。听,我们吟咏诗经的声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千古流传的名句在耳畔回荡。我仿佛看到一个美丽少女即将出嫁。就像桃花一样,绚烂多姿。但是一个女子,只有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悠扬而不失轻柔的旋律缓缓响起,�w蒹葭》一诗随着乐曲生动的融入进了音乐,令人舒畅的轻慢与窗外格格不入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浸入其中,灵魂便也安静了,除去了平日充满铅华的容颜。我悠然的跟着哼唱起来,一...
吟诗,写诗,颂诗,唱诗。宣纸泛着淡黄,浓浓的墨汁一滴一滴的溅在上面,又慢慢蕴染开来。刚劲的笔锋潇洒一挥,轻重缓急的踏着纸,书写乾坤。一名名衣着典雅的淑女,长长的青衣裙,勾勒出女子曼妙的身姿,有的手握琵琶,有的轻抚扬琴,有的口吹短笛,紧接着,优美的词句化作一个个灵巧的音符,组成一支乐曲。初遇《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跨越千年的历史阻隔,我仿佛再次听到了耳畔边想起的秦国士兵的震天呐喊与一同报效国家的誓死决心。这便是诗经的魅力,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过分的修辞,一幅惨烈艰苦的战斗场面便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仅三言两语,就将秦人不苟且偷生,而是奋...
我家楼下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型笼式足球场。这,是我心中的桃花源。初次见它,约是一年前吧!这里没有交错相通的小路,没有遍地的鲜花,没有热情的人民—甚至都没有人,没有良田美景桑竹,但,这里绿草如茵,四季如一。整齐排布的草绿、墨绿,白得透亮的门柱,完美分割的白线。记得那天,我正享受着周日午后的阳...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秦观相传,在武陵郡的一处溪边,有一席世外桃源。桃源被一群在秦时避乱的人们发现,并在此定居,不再入世。代代相传下来,谁也不知外面的风云几何。曾有一位捕鱼人意外地闯入,之后便再也无人踏足。通向外面的洞口新栽了两颗柳树,已不知落叶抽新更替了几回,春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令他向往的土地,很显然,陶渊明向往的就是其笔下的桃花源。当时的社会混乱,战火连绵,自然会想往一片宁静安祥的土地,那里丰衣足食,自给自足,不受外界喧嚣的干扰,而这在当时确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然而,现在和以前不同了。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每天也都无忧无虑,却心中不再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