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每念民歌,总不自觉地放慢声调,一声一声,喃喃念着那些来自远古的美丽文字,然后眼前突然闪现沧桑的面容。
一点一点,深刻起来。
所到之处,木铎声声。千百年来,自有文字开始,他们的身影便出千家万户的腾腾烟火中,聆听那些踯躅在荒古年代的世俗爱恨,描画那些湮没在蔓草荒烟中的鲜活生命,记录那些回荡的乡村的炙热呼号,铭刻那些弥漫在静默庙宇中的梵音……
他们是采诗官,他们在赶着路。
“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诫……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如此看来,称其为官似是有些冤枉了他们。朝堂之上,龙椅之下,泱泱臣子,何曾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君王欲体察民情,一夜知天下事,于是国泰民安万事兴的秦牍一批批地堆到阶下,哄得君王合不拢嘴。“一人负��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正场官场,风云变幻,多少人恨不能一朝立功成大业,于是君王反成了升官的工具。“只要王开心就好了。”这么一个看似荒唐的升官速成法,却屡试不爽。
只有他们,淡然脱离队伍,在田间纤陌中赶着路。
《诗经》里那些美丽的诗篇,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它们,这和采诗官的劳动是分不开的。一点一点地,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脚印一个一个印在笔直的官道上,手中摇动的一只木铎发出清清的脆响,一直穿越葱郁的树林和汩汩的溪流。那些在田野里唱歌劳作的父老们听到这木铎声,就愉快地知道:“那位头发过早花白的彩诗官来了。如果他们最近有什么新歌,就会放下手中的农具,大方客气地招呼来赶路的采诗官,采诗官便走进这群农夫,和他们一起坐到柳树的浓阴下,请求父老将这些新歌唱出来。而他,则用一柄锋利的小刀在竹简上吃力而飞快地记录着。
采诗,采诗……这是个多么动听的词语!文学的百花园中,任那高雅的莲和雍容的牡丹云争一高下吧。我只赶着自己的路,去采那一朵最喧闹也是最寂静,最朴素也是最斑斓的池边的野花。
这注定是一场浩大且费时良久的工程。
毕竟没有人会从花丛中飞奔而过,只专注赶路,聆听乡村野风中的灸热呼号。
回到王城,上古的简陋王城,采诗官将在一炬豆火下整理那些似乎还散发着乡土气息诗歌。他不知道,那些在沉沉的夜里刻划下的象形文字,将会成为一个古老国度的文字源头,正如蜜蜂在采花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过,它们会带来一个声势浩大的人间春天。
那些慢慢的,行于天地间的寂寂黑影,已在历史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他们于田间纤陌中赶着路。一张来自一眼深澈古井的脸在美丽的诗篇中渐渐清晰。
木铎声声,赶路的采诗官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