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深处是一家没有招牌的作坊,门旁挂着一杆铜秤,古朴、庄严。
店主人是位老人,一头白发,精瘦。青石阶上,老人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细细地打磨着杆身。每日清晨,跃动的晨光透过木质窗棂又一次掀起了老人忙碌的序幕。
今日,总是注视着它的我借着机会走进了这家老店。
“老人家,做杆秤。”
老人抬起头来,眯眼打量了我一眼,笑道:“小伙子,做什么用啊?”边说手中熟练地将铜管一包,又把杆身放近眼前就着阳光细细审视。“称菜用。”老人指了指旁边桌上的线装书,边箍紧尾身的铜片边说:“69页那款式样你看行吗?”“行。”
半晌,老人满意的放下了手中那根秤杆,走进了内堂。那是一间向阳的小房间,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秤。“江正兴造”四字刻在了屋的中间。一阵微风,古铜色的秤盘与杆身“叮叮当当”的碰撞,像是在演奏一场庄严的古乐,在这狭窄的小屋内却是出奇的和谐。
老人走到角落去选木材,然后将其放在小木刨子上细细修饰,�O�O�@�@的声响传来,老人头一直没有抬起来。仿佛成了隐形人的我细细的数起了墙上的秤杆,三十七杆啊!他们静静地挂在墙上,星盘规整鲜亮、星花圆润深厚,杆身笔挺通圆,我虽是外行人,仍能感受出它们品质上乘,威严十足,可以担当起称量人心的责任。
老人一直没有抬起头来,只看到他满头的白发也在随着他细微的动作颤动,那佝偻的腰,是他忙碌的见证。
“老人家,这些秤都是你一个人做的吗?”老人这才抬起头来,微微眯起了眼,之后,脸上露出微笑,眼光柔和,似是在看自己的孩子。“是啊!”老人沉吟片刻,叹了口气,“后继无人呀!”那语调满含着轻叹。“总得给后人留下些像样的模子啊!”老人又带着笑容忙着打磨着手中的木料,一根笔直的秤杆逐渐成型。看着墙上的杆,我眼睛湿润了,他们像根,插在古老的土壤中。
我远离了老人的小屋,老人仍在一个人忙着,几十年忙着,一辈子忙着,制胚、定叨口、包铜管、定星盘,再打磨,十多道工序,一杆杆新秤从他手中流出。
他忙碌的身影,让我感受到了制秤人的生命。“别看这杆秤小,称的可是良心!”
半月后,老人将秤交给我,郑重地放在了我的手上。我想,有他的忙碌,世道、人心才会不断地传承下去。再次离开作坊,回头看,老人的身影一直在忙碌。阳光照在门旁的铜秤上,是那样庄严而又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