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婀娜的风情自古便是文人雅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古寺、古景、古园、古树、古宅,而其中最为出众的,怕是苏州了吧。行走在苏州的街道,我看见她披着一身微雨朦胧的纱,拨开2500年历史的风尘,风情万种地向我走来。青砖黛瓦白粉墙苏州的颜色是素雅的,她不需要花哨的亮色去装饰自己,简简单单的黑、白、灰,在她这里也能...
芸芸万物,高下睥睨,悠悠然与颢气俱。颢气者,自然也。存于众生之间,活在自然之中。用舌尖体味自然,让自然化入五脏六腑之中,不失为在自然中生活的妙处。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说鲍鱼、燕窝都是虚名之士,我深以为不然,燕窝的确借他物而为自味。鲍鱼则本身有大味,最妙的是溏心鲍鱼,用筷子扎进最肥厚的所在,沿着边儿...
我有一个大家庭,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我。我和爸妈、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爷爷奶奶和叔叔婶婶住在一起。我们平时偶尔会通通电话,不过到节日里一定会聚一聚。这都成了我们全家的习惯了。周末,我们都在家里。平时,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爸爸一向起床起得挺早的,六七点钟的样子,我就能听见他在洗漱...
在夏末秋初的季节里,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特有的香气。开学五天后,又到了回家的日子。回宿舍的路上,一边走一边盘算着要带回家的东西,不知不觉就到了宿舍。一进门就看见妈妈坐在床上,脚边是一大袋整理好的行李。我走到她的身旁坐下。近看她额头上布满小小的汗珠。我转身抽过一张餐巾纸,附在她的额前,她用手接过,嘴上说着...
横渡历史的长河,穿过那层层白雾,穿越时光,我与荆轲倾心交流。月光停滞在你的侧脸,冷冷地散发着广寒宫的寒气,你纠结的眉心显露出你淡淡的忧愁,我问你为何忧愁,你回答说:“此次刺杀秦王,我没有十足的把握,一旦失败,丢失性命的可就不止我一个,恐怕太子丹殿下的生命也会危在旦夕,眼下秦即将灭燕国,若...
当一阵风吹来再没有了夏日里的那样炎热。当我坐在课桌旁向外张望却再也不觉得窗外的阳光照的一切都有些闷热。阳光照在红色的教学楼上,似乎生命中的一切都刚刚好,不冷不暖。趁还没穿了薄薄的外套和厚厚的裤子,还能感知阳光的温度,我把手掌伸向太阳在的那个地方,阳光开始在指尖流动。嗯,仿佛迈入第五个季节&helli...
轻轻的合上这本书,《鲁滨逊漂流记》中曲折连环的故事情节与鲁滨逊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鲁滨逊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但睿智的他不甘平庸,对父亲的忠告——不要去航海全然不顾。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的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丧生了,只有鲁滨逊...
记忆中的她,使我明白了人们对于宽容的那一面并非遥不可及,告诉我宽容的力量警示如此之大。还记得那个深冬,寒风凛冽。人们都极不情愿的走出家门。而我呢?也从那暖和的被窝里“依依不舍”的钻出来。我走出家门,那叫一个冷呀!我的牙冷的直打颤嘴里呼出的气似乎在空气中停留的一瞬间给凝固了。天...
晚安的内涵,是我爱你。——题记“晚安”——还是一如既往的轻柔!他说着伸手轻轻地替我将灯的开关按下。开关落下,清清脆脆的“啪”的一声,瞬间隐匿墨色的夜中。突如其来的黑暗埋没了我手中的书,我习惯的皱眉,把书往...
如今,十六岁花季的我们,最深的牵绊许是家人了。我相信,世上没有不愿意接受这份温情的人,如果有,那么怎么会有一曲曲缠绵的恋歌,牵魂梦萦的延续至今呢?这份来自家人的温情,一直系在你身上,它叫牵挂。过早的离别,让我有了一份同龄人所没有的独立与坚强。同伴的眼中,我似乎太过别扭,但是我心中的脆弱却薄如纱,只是...
回首古今,器物须经火的淬炼,方可锻造出奇世珍品,人须经过生活的磨炼,方可书写一个时代的绝美篇章。龙渊:火之重生2500多年前,欧冶子走遍名山大川,在缙云边城,以“铁英”和“亮石”为铸剑材料,花�澳疚�剑鞘,泉水淬剑,锻造出了中国古代十大宝剑之一,取名&...
屈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行为与位置”这一永恒的话题。飞鸟已逝,苍穹已破,美梦已碎,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他衣衫褴褛而举身赴江。这一生,虽“形容枯槁”,但却“九歌”流彩。屈原自身也不曾知道,冲决了六十二年的鸟笼却只是细丝一根。在那...
拂开历史的尘埃,走近冰封了千年的情愁,你是否感受到一位来自盛唐的诗圣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杜甫的诗,总的来说,没有李白的飘逸豪放,也没有白居易的浅易流畅;他的诗,总是那么沉郁顿挫,包含着他的一唱三叹的人生。杜甫一生不得志。好不容易官至左拾遗,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为国分忧的鸿鹄之志。&l...
十月雨季的海口市,带着一副粗糙的面孔,沉浸在阴沉沉的天气里,海浪、沙滩还有整座城市都浸泡在潮湿的空气中。这样的时节里,第一次,在凝固的夜色中,在空无一人的沙滩上,遇见一片黑色的深沉的海。远处的码头上有灯光点点,连成一串忽明忽暗的分界线,让人得以分得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海。脚下有海浪带来的扎脚的小玩意儿...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明”“道德”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像“扶不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