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物件--银元】
费俊熙
还在吗?我飞奔到收藏品柜前,打开了柜门。还好,我看到了银元,终于舒了口气。
这个银元可不一般,它可是全家最老的物件。虽说是纯银做的,但如今还是蒙了一层黄色的氧化层。上面有许多黑点,也许是发霉了。它的正面用繁体字写着中华民国23年,它真是历史悠久呀。仔细看它的表面,有着不少划痕,它也许在一个酒鬼口袋呆过,也可能在一个家产万贯的富人手里拿过……时间的划痕让我又一次陷入了回忆。
这个银元是当年太祖爷爷留下的。在太爷爷生日,让他自己去买生日礼物——一些糖。当时家境贫寒,这个银元可是一大笔钱呀。我的太爷爷舍不得用,一直把它当宝贝留着,爷爷知道这个银元来之不易,这里还有太祖爷爷对他的爱和希望啊。过了几年解放了,开始用粮票加上钱换食物,太爷爷把这块银元当着幸运金币,一直留了下来。
太爷爷一直视这块银元为珍宝,立下了一个规矩,每当我们家有新的孩子出生,在八岁时,把这个银元送给孩子,太爷爷认为这能让孩子一生平安。到我手里时,已经传了四代。我记得我八岁时,老爸在我生日那天当着全家人的面,讲起了这个银元的故事,并让我承诺要保护好它,永远不要把它弄丢。我心里激动极了,突然拥有了一份责任感,我一定要把它传下去。
老爸讲完话后,在全家人的注视下,我双手捧过了这块宝贵的银元,小心翼翼的它放进了我的收藏品柜。我心想,这一块银元可不仅仅是一个吉祥物,他还是太祖爷爷对太爷爷的爱,而太爷爷把这份爱传了下来,我要是不把爱再传下去,那我就对不起他太爷爷。
“儿子来吃饭。”老爸坐在餐桌前对我说,我的思绪从回忆中拉回。“老爸,你能再给我讲一遍银元的故事吗?”我在餐桌旁坐下来问道。“当然了。”老爸立即答应,于是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这段故事。我坐在桌旁认真的听着,要把这个故事刻在我的心里……
【我们家的老物件--百斤粮票】
丁宇�h
奶奶坐在沙发上,手指一遍一遍的从几张粮票上拂过,这是几十年前的粮票了,充满着奶奶美好的回忆。
这些粮票是爷爷从部队寄回来的,票色有些发黄了,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军用限定支票100壹佰斤。而“100壹佰斤”这六个字写得特别大,写在粮票的正中间。边上还画了一座大工厂,工厂上飘着缕缕青烟,仿佛在不停的生产着。
奶奶说当时买粮食要票,买酒要票,买肉要票,买自行车要票,连一分钱一盒的火柴都要票。当时家中有两个六七岁的孩子,吃粮比较快,爷爷长期不在家,奶奶让邻居帮忙照顾孩子,一大早拿着粮票和钱,提着篮子出门了。虽然去的很早,但因为每天的供应量有限,所有人都想买到粮食,早早的粮店门口已有许多人排起了队伍。
奶奶说,每每遇到冬天寒风呼啸,排队是最折磨人的,于是很多人用些篮子砖头等物品位,找个稍微暖和的地方避寒。听到这儿不禁怔住了,干什么都要票,吃饭叫个外卖不就行了吗?奶奶乐了,当时大家吃饭都难吃上,哪里有多余的粮食做外卖呀!
我面对着这张现在看来毫不起眼的几张票,无法理解在当时居然关系到一年全家人的口粮。而有了票,还要一大早去排队。现在科技发展有了互联网,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购物,要买的生活用品随处可见毫不限量,我们在享用时不要忘记当年的辛苦与艰难。
这些粮票,见证着那段辛苦的生活;这些粮票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这张粮票也是当时生活的烙印,值得我们珍藏。
【我家的老物件--木质钢琴】
陶俊成
我家有个老物件,放在家里大客厅的一个角落里。这是一个木质的钢琴,它外边刷了一层黑色的油漆,上面贴着两个有点生锈的大字“珠峰”。
虽说已经是个老物件了,但依旧油光发亮,没有丝毫划痕,脚踏板上被布包裹着,又套了一层塑料。钢琴的琴键,黑白相间,像波浪似的一高一低,每个琴键摸起来十分光滑。
小时候,它是哥哥用来吓我的道具,有件事我至今也没有忘记,属于我的黑历史啊!一天晚上我吃了晚饭,坐在地板上搭积木。忽然,哥哥的朋友叶哥哥抱着积木桶跑到哥哥房间里,我什么也没想就跟了进去。突然门关了,灯灭了,什么声音也没有。小时候我最怕黑了,立马瘫坐在地上,我听见钢琴打开的声音,一串低音在耳边响起,这下我被完全吓破了,哭了起来。
这架钢琴是我童年的见证。
这架钢琴,现在是我向哥哥炫耀的资本。哥哥因为没有坚持练琴,现在都不会弹琴了,而我这位坚持不懈琴童,小学五年就考过了钢琴十级,完全碾压了零级的哥哥。
这架钢琴,和我成了好朋友。看着钢琴,我的心里就有满满的成就感,为了向自己亲爱的哥哥展示我的才艺,我天天和他微信通话,让他听听我的琴声。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做事要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成功。
这架钢琴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老物件,它是我童年的见证者,更是我的好朋友。如果再过二三十年,我依然要让它像现在一样闪闪发亮。
【我们家的老物件--补袜器】
曲家泽
我家的补袜器是我姥姥的姥爷亲手制作的,已经传了四代了,我们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故事也有很多
补袜器是由木头做的外型,像一个鞋子。背上钉了一个木条,褐黄的,表面光滑发亮,连钉子也被磨平了,一看就能看出它饱经风霜。用的时候,将袜子套在上面,漏洞的地方轻轻一捏,再用针一针一线的缝起来,袜子不一会就补好了。
一天,姥姥手抚摸着补袜器说道:“想当年大家生活都很困难,袜子破洞都不舍得扔,家家用补袜器修,那时……”我一听便来劲,等着姥姥讲关于补袜器的故事。“那时我还小,天天就在外面疯玩,袜子上破洞多,我的姥爷便做了这个补袜器。”
姥姥深吸了一口气继续说,“有一天我玩耍后回到家,只见姥爷坐在床上,拿着一块木头,手上的刻刀飞快的削着,一块底板很快便削出来了。”姥姥说:“随后,一个如鞋头一样的木头削了下来,很快后跟也做好了。我的姥爷再用砂纸磨光滑,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现在,就是拿出一个千疮百孔的袜子,将袜之往补袜器上一套,便一针一线的将袜子缝好了。”姥姥讲到这里目光柔和极了,我一看便知道姥姥在想太姥爷和太姥姥。
一天我放学回家,将脏衣服放进洗衣篮。这时姥姥走出来,在洗衣篮旁边无意中看到我的袜子。眼尖的姥姥发现袜子脚后跟的一个洞,她笑着说“你不是想看缝袜子吗?正好用你的袜子来试一试。”说着便把我拉到床前,取出补袜器,手腕熟练地一翻将袜子套上,用针缝过去再穿过来。姥姥缝着袜子,我想,当年太姥姥大概也是这样的吧。穿上姥姥补好的袜子,一点也不硌脚,这个补袜器真好,既省钱又好用。
我家的补袜器,有爱有温暖。它经历了风霜沧桑,记录了上一辈的艰辛,上一辈的朴素。我们要将它传下去,传的不仅是补袜器,传承的还是一种传统。
【我家的老物件--檀木箱子】
符依萱
在我的书房里,有一个庞然大物---檀木箱子。它是我婆婆的婆婆亲手做的,相传已经四代人了。
它全身呈深红色,全用檀木做的,上面刻着花一样的纹路,摸起来凹凸不平,很有质感。站在离箱子三米远的地方,都能闻到它那独特的香味。如果你走人我的书房,一定被弥漫着的香味陶醉。因为檀木是防虫蛀的,所以经过了一个世纪依旧光滑明亮,没有一丝破损,没有一丝划痕。在箱子中央,有一把铜锁,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使用时依然很顺利。
看着这箱子,我仿佛想起了婆婆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个故事。
那是阴云密布的秋天,田里闹起了虫灾。太婆只有小学文化,不知道檀木是防虫的,所以当虫群朝家里飞来时,她无比惊慌冲入家里,但虫群还是把家中包围。太婆趴在这装满回忆的箱子上,身体铺面箱面,生怕虫群把这个宝贝疙瘩吞噬掉。家中任谁也拉不开她,任谁也说不动她,直到虫群消散。
这个箱子也装了许多许多的回忆。箱子分为两格,第一格里装着许多“纸片片”,有粮票、油票、古铜币、照片,还有我爸爸妈妈的结婚照呢。第二格就不同了,里面装着各种重要的本本:我的学生证,我的出生证明,婆婆年轻的照片……
檀木香是妈妈的回忆,婆婆的回忆,更是太婆的回忆,这以后也会是我的回忆。也许婆婆每次打开檀木香,看着她那笑容如花的照片,心里会泛起一阵甜蜜,她那时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啊!我每次看着这放在檀木箱里,光洁如新的出生证明,就强烈的感受到父母对我浓浓的爱。
【我们家的老物件-藤椅】
张雨涵
我们家里有一个三代相传的老物件,就是我们真爱如宝的藤椅。
“真漂亮呀!”奶奶小心翼翼的抚摸着她那光滑而又发亮的藤椅。那藤椅是用细长的竹子拼起来的,旁边还有两个把手。它的颜色是深红色的,那原本挺拔的竹子也渐渐变弯变旧,它承载着长辈的汗水与辛劳。
我总是缠着奶奶问着藤椅的故事,奶奶总是说长大了再对我说。那一天,奶奶饱含深情的、慢慢的说“这张藤椅是你太奶奶攒了一个月的钱给我买的,这张藤椅当时藤椅十分贵重,儿时的我一高兴,竟把藤椅摔缺了一小块儿呢。”
“嘿,今天太阳真好呀!”奶奶把藤椅小心的拉到她的小院子里,拿了一双鞋板,带上她的老花镜,拿着绣花针,开始一针一线的缝制,准备给我做一双拖鞋。到现在我们家还穿着奶奶缝的鞋子,那阳光的照射,那双拖鞋似乎暖暖的,那里承载着奶奶的爱。奶奶坐在藤椅上拿着针穿进一个洞,再穿过来,反反复复的做着一个动作,仔仔细细的、不知疲倦的纳着鞋底。温暖的阳光照在她身上,伴着藤椅发出的嘎嘎声,一切都那么美好。奶奶缝着鞋,毕竟奶奶老了,缝着缝着,不知不觉也就睡着了。
到了晚上,奶奶又躺在她那老藤椅上,吹着丝丝凉风。奶奶抬头望着那美丽的、闪亮的星星,不由得笑了。奶奶抚摸着她那光滑的藤椅不由自主地说,“藤椅呀,你真是我忠实的伙伴呀,你陪了我30多年,谢谢你呀,我的老朋友。”
这就是我们家的老物件,它承载着奶奶的美好记忆,还有奶奶的爱哩,我要把它传下去。
【我家的老物件-老饭盒】
我家有一个老物件,每次经过书房,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是一个老饭盒,是我外公传下来的。
饱经风霜的它,表面上十分粗糙,像一位老者微笑着望着我。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容易打开,每次只能小心地扒开一条缝朝里面看,一片黑乎乎的,隐约能看见一些黑色的斑点。看着看着,我又回忆起外公讲述的他的故事……
外公说,那时他上大学,每天中午自带饭盒去食堂,食堂里的师傅就会把米放进他的饭盒里。外公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都在上学,家里生活清苦,每次食堂的师傅放好米还没有蒸时,外公就会从里面抓出一把米出来,这样每天抓一把,一星期就能攒一整盒的米了。外公每周把自己省下的一饭盒米带回家,给平时不舍得吃米的太婆婆吃。那一天,外公把省下的米捧在手上兴冲冲的跑回家,他还要告诉太婆婆,他又考了第一。可走进家门,看见病床上脸色蜡黄、毫无血色的母亲,他愣住了。“哐当”饭盒和米掉在地上。外公总跟我一遍遍讲述着这个故事,我每次听的都热泪盈眶。
那个饭盒在外公工作后还用了很长时间。外公说,看到这个饭盒就想到太婆婆。家人都十分珍惜它,一代又一代的人细心保护着这个饭盒,一遍又一遍的轻轻擦着上面刚落的灰尘。一天晚上,妈妈捧着那个饭盒严肃地对我说,这个饭盒是外公传给我的,现在我要把它传给你,你要保管好它呀!接过妈妈手里的那个饭盒,我手上多了一份责任。这个饭盒,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饭盒,它装满了艰辛,它是时光隧道的见证。它是外公成长同舟共济的朋友,它的故事像一杯咖啡,令人回味。
这就是我们家的老物件,一个饭盒。它的里面传递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爱。新一任“保护人”的我,要把这份爱的家风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