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里的人互相感叹着现在的楼房里的邻里关系不熟悉,我停笔思索,好似是的。楼房里住上三五年,或许连对门都还不认识呢。这样的门,严严实实挡住了别人的接近。我记忆里的大院,不是这样的,家家户户都熟的不行。
我在军队大院儿长大的,爷爷是当过兵的。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周围是灰白色的砖砌起的墙,顶上是黛色的瓦。四角还有翘起的飞檐。古色古香的园子坐落在窄窄的巷子里。一条弯曲的青石板路蜿蜒着铺向外面的世界。顽皮的伙伴们,在小巷里跳着,闹着,那里留下过多少儿时的欢声笑语。而现在,它们只在记忆里有了。
元宵节,是我们最盼望的日子。精美的纸兔子灯满足不了我们顽皮的心,被我玩着玩着就烧没了。所以,院子里的孩子发明了一种火把,伙伴们都喜欢。找一根木棍,小心翼翼的看大人点上火,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眼睛直盯着火把的上头。“噌”的一声,橘红的火焰窜上来了,我们激动地接过火把,用报纸包上,十几个孩子手持火焰跳动的木棍,“呼啦”直冲院外。院里还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星星点点的火苗,还听得见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嬉闹声。
我们蹦蹦跳跳的走在巷子外的街上,享受着别的小孩子投来的羡慕的目光,脚下如踩在云上飘起来了。于是,走在前头的孩子一挥手,我们又跑起来,累了停下来,望着对方在火红火把下映得红扑扑的脸,嘻嘻哈哈的笑成一团。
月至中天,我们玩累了,火把也灭了不少。我们手挽手走回家,聊着乱七八糟的趣事儿。回到大院,院里的妈妈们,早煮好了白胖的芝麻馅儿小汤圆,一碗一碗地摆在方桌上,我们来不及咽口水,直奔小桌,抢上一碗就吃,但往往被烫得“嗷嗷”直叫,妈妈便替我吹吹,等凉了再给我吃。我欢喜接过,滑滑的的小圆子溜进肚子里,心里暖暖的。这才是心中最完美的元宵节。
而平时呢,哪家缺了碗筷,缺了葱姜蒜,便令孩子去旁边一家借。我们是乐意跑这种腿的。隔壁家的阿姨,热心地递上所需的东西,年迈的奶奶会偷偷放一把炒葵花籽在我们的口袋里头,脸上的皱纹,笑得堆在了一起。我们开心的蹦�Q着回去,真好!
有时候,爸妈回不来,便让我去谁谁家蹭个饭。开心的记着,想着可以和谁家的小孩玩一玩了,回家的路上便加快步伐回大院。
军队的大院,有欢声笑语,有酸甜苦辣的生活,还有我最美的童年的回忆。
现在的元宵节,餐桌上都是超市里买来的速冻元宵,味道五花八门,但吃着,就不是那个味儿。邻里间的蹭饭就甭提了,连交流都少的楼房里,何谈去谁谁家蹭饭呢?奶奶们炒的葵花籽也没了。想吃?自己去超市买吧,没有老灶的土香,亦没有隔壁奶奶灿烂的微笑。这样的葵花籽,吃了也没劲。
大院多好啊。可现在的大院,都是挤满了人的景点。人头攒动的,一点也没有昔日的悠闲。
城市的楼房鳞次栉比,美轮美奂,邻里的关系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纱。对门是谁,我不清楚。姜没了,还是自己去买吧,对门又不熟……种种的现象,都是因为人们的太戒备。
记忆里的大院儿多好啊,记忆里的童年多有趣呀。只是,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