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及的“百度日报”近日发表了这样一篇刊文——《灵异事件,科学如何解释》。
这篇文章的核心理论是这样解释灵异事件的——“鬼魂就是人类死后记忆残存的能量,在人类的身体被破坏而导致其记忆无法继续寄存后,这种能量便会脱离人体而失去能量供应,从而形成了鬼魂,促成所谓灵异事件的发生。”在这篇文章的评论栏里,读者们就此问题拉开了一场激烈而又持久的辩论赛,他们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胜负难分。有的读者态度坚定,认为世界上绝不会有鬼魂的存在,灵异事件更是空谈。而有的读者又坚定地认为世界上有鬼魂的存在,甚至还有人扬言自己曾亲身经历过。而剩下的读者则保持着一份质疑的态度,站在中间的立场——作为读者,我也是其中之一。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答案(这句话也是相对而论的)。显然,读者们如此激烈的辩论已经证明,上述这个被科学化了的结论已暴露出它过于绝对的本质,自然不能够有力地使读者们信服。依我看,“鬼”这个汉字的创造会有它的原始根据,聪明伟大的华夏先祖亦不会凭空地造出这样一个字。
在此之前,我做过一个合理的猜想:一枚普通的硬币需要两个面才能构成完整。同硬币一样,世间万物的无尽循环也许是一种不可见的平衡在作用,构成这种平衡的条件是非单面性的,少则两面,多则无尽,它们相生相克,不断地相互补充和完善,才使得万物的循环得以平稳运行。而人们常说的男女、阴阳、水火、天地等这类包含着平衡之意的词汇似乎也突出了构成这种平衡所需要的本质性条件——多面性构成。所以,世间万物的循环之所以能够亘古不变地平稳运行和发展,其存在形态也就不会仅有单一的表现形式了,若仅为单一的表现形式,事物(简单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情和物体)的本质就会因为构成不全面而失去平衡,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行和循环。那么,任何事物的存在形态都有其两面性或多面性,为了达到平衡,鬼魂就可能是人类的另外一种存在形态,同样,我们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以物质形态所体现的,而世界在以物质形态体现的同时又有另一面或多方面形态的体现。比如可以是“意识”形态的体现,也许那个世界就是人类的另一种存在形态——鬼魂真实存在的场所。
曾出于兴趣,我阅读了《中庸》一书。此书对“中庸”一词的批注是:“‘致中和’,意即不偏不倚,适中而好。”其主旨就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通过对“中和”意义的解读,阐述了人们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各类原则。而我对“中庸”一词的理解是“居中、平衡和平稳”。现在看来,《中庸》所体现出的伟大理论似乎可以对我上述的猜想做出一个合理的阐释。
自从人类学会抬头仰望星空,就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宇宙的脚步,崇尚科学的求真者们通过对宇宙奥秘的不懈追求,一层层神秘的天外迷雾也慢慢被吹散。曾有科学家提出存在“多维宇宙”与“平行宇宙”的理论。后来,经过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与探索,该理论也逐渐趋于完善,宇宙科学界的研究者们普遍地认为,这两种宇宙是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并存的。尽管如此,仍有绝大多数的人不相信有这两种宇宙存在。若以《中庸》的“致中和”思想来探讨,这两种宇宙也许是存在的,它们可以是目前所发现的我们所处宇宙的另外两种存在形态,同样,我们所处的宇宙也可以是另外两种宇宙其中一种的存在形态,从一个广阔的角度来讲,为了达到平衡的状态,它们之间通过相互补充和完善,才换来了宇宙亘古不变、和平安稳的运行规律。
“中庸之道”的体现既广大又精微,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存,深蕴于万事万物之中。
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可以拥有不同的性格,也可以在任何时间或场所表现出喜怒哀乐的心情,对一件事物可以有不同方式的思考,在学习工作时,也更加注重运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向着多方面发展,这些也是人类自身的人格完善和发展平衡所需要的条件。《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不同的学习方法启迪着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先学习和掌握它的大致规律,尔后就不能忘记去辩证、客观地对待它。人类谋求进步和发展的途径亦有很多,科学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学习和掌握科学,尝试用它去解决我们所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其他的途径相配合,最终研究出一个合理的、客观的,拥有辩证空间的理论。而我们也不能将所有事物去一味地科学化,对于难以解释或无法解释的事物,这样的所作所为,无疑是管窥蠡测,以偏概全。
重读《中庸》,徐徐凉风拂过我的耳廓,憔悴的太阳闪耀着今日最后一丝疲惫的霞光,仿佛在向这个冰冷急促的世界发出奄奄一息的求救信号。苍穹下的人类啊,在尽心尽力发扬善的同时,却使恶的一面无限地滋长。在此,我深深的庆幸,还有那些圣贤古仁人曾呕心沥血,挥笔所着的不朽典籍教化着我们中华儿女,而席卷着青少年心灵的现代之风,却早已扬起了遗忘的灰尘……
万物无尽循环,平衡永生不灭,一纸《中庸》虽平淡,论述大千世界。
高一:郭凯